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 ![]() |
十八大以来,我省气象部门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基本建成
省气象局完善了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系统、省州县三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等成为全省基础性业务平台。特别是省州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开发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开始在省气象服务中心试运行。2016年全省42个县开展了“三农”专项“两个体系”建设,4县8镇认定为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乡镇)。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8分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42个县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40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与多部门联合建立乡(镇)村气象信息服务站305个,气象信息员7678人,覆盖100%的行政村,加强气象信息员培训,推进智慧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机制。各级气象部门逐级建立气象服务责任制,完成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更新和备案。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
省气象局建成了省、市(州)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在省级主要媒体全覆盖,15个部门接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并投入业务正式运行,实现通过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12379短信等多种发布手段的一键式发布。由“青海天气”与“青海藏语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专业气象服务网站、 “青海天气”气象服务网站、青海气象微博、中国天气网青海站、中国天气通等组成的新型媒体气象服务日趋壮大,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气象服务中心、市州、县均建立了预警发布公众号,“青海气象服务”微信群,每日及时发布全省降水信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专业气象服务领域逐步拓展
9个市、州气象局相继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建立城市气象服务和大气环境监测评估业务。交通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铁路、电力、旅游、能源及森林草原防火等专业气象服务持续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达40类。连续多年为环湖赛、青洽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专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多次荣获“环湖赛”先进集体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省气象局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和行动方案,确定了12项重点任务。生态文明先行区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纳入藏区发展规划和省气象局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实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资金1个亿,2017年到位资金5000万元;加强生态气象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开发形成6大类23种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业务服务产品。针对草原、荒漠、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和西宁等东部城市群,调查生态环境气象灾害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涉及范围以及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建立基于灾损的风险评估指标,开展分灾种的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作业能力显著提高
2016年为三江源和东部农业区分别增加降水20.1和8.5亿立方米,人工防雹减灾面积46.91万亩,人工防雹减灾率61.6%,产生经济效益约2.4亿元。全省人影炮点建设标准化率达100%。2017年春季,加大东部农业区和黄河上游地区飞机增雨架次,共增加降水11.98亿吨,效果明显。在果洛地区开展森林防火增雨(雪)作业,共实施火箭作业68次,增加降水931.8万吨。泽库县10个作业点开展消雪试验。印发了《青海省做大做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增雨作业,为春季抗旱、森林防火及城市空气改善起到较好作用。(科普宣传中心 应急与减灾处)
网站首页 | 政务信息 | 气象服务 | 行业风貌 | 办事服务 | 气象新闻 | 网上互动 | 气象专题 | 气象科普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 |
青ICP备05000283号 版权所有:青海省气象局 联系电话:0971-6135134/6135139 青海省气象台灾情免费收集电话:8006971705 |